快捷导航

QUICK NAVIGATION

北社村风民俗之十:丧葬

创建时间:2022-06-24

 

  头缠白布、披麻戴孝、高亢的唢呐、深沉的洋号,这些元素构成了北社村葬礼的景观。一个家族中老人过世后,葬礼就是对这个老人一生褒奖的最高仪式,其礼仪是和亲人最隆重的告别,是对生死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在这些隆重礼仪背后,一方面是为了缅怀逝者,另一方面是教育子孙后代要行孝。

  生,事之以孝;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北社村民的传统美德。“父母在,子女的肩头掮着土盆、压着担子,就是‘孝’字,也就是说儿女要做孝子;父母亲不在了,再也不能尽孝了,孝子没有了父母,‘孝’字也就没有了土盆,所以在葬礼上要摔掉土盆,从此以后就成了不孝子!”北社村村民始终牢记安葬这一传统理念,对父母的生养死葬为后人做表率,以忏送不孝为借鉴,在父母的丧葬礼仪上比较隆重。现在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认识的普遍提高,对父母养老送终观念逐步变成了“活在敬肚子,强过死后敬墓子”的厚养理念。

  在北社村,人死不能言死,要说“走了”、“不在了”,文明点就说“晏驾”和“殁了”,要不然就是对逝者的不尊敬。在父母病重期间,儿女们昼夜守候,想尽一切办法,让父母想吃什么做什么,不留一点点遗憾,把在外的亲人通知回来见上一面,让老人安详地离世。

  去世后儿女要为已亡老人理发、擦洗身子,为老人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女性是衣裙,一般单衣棉衣为七件套和鞋袜,准备的老衣都是旧款式,这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音有“断子绝孙”之意,皮毛是因为儿女顾虑老人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现在盖一幅蓝绫,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

  整理完毕要给已亡老人口含钱一枚,籽花遮住面部七巧,红线绳子绑好腿脚,穿好后家族孝子齐聚家中,为父母烧下炕纸,把亡人摆放在炕沿,身子下垫木板一块,以表示老人已亡要离炕,亡人头朝里脚向外,烧纸时在小铁锅或铁盆内盛纸钱灰,作为亡人在最后一程使用过的银钱,随身而带之,烧完纸后移在屋后支好床,将老人放在床上,现在一般都用上冰棺。

  主家请帮忙的人在床前挂上孝帘摆上香案和供品设为灵堂,点上用清油棉线眼做的长明灯,传说阴曹地府黑暗无光,点上路灯可以照着死者行走,这盏灯要一直点到出殡为止。还有的在已亡老人手上放根柏树枝,上面穿一块饼子,传说阴间恶犬多,亡魂遇到时,可用此饼哄狗,借以脱身,或用柏枝防身,同时以红线系小铜钱一枚,放于死者口内牙齿外,谓之“口含钱”或“压舌钱”。准备妥当,在供桌上献上四碟面、水果之类四碟,儿女们齐戴孝,女儿昼夜守灵,亲邻好友陆续前来吊唁,家人要以哭答,尽是哀痛。问老人事,又哭尽是哀。。

  老人去世后,儿女们要给老人准备棺材,旧时都是提前准备,讲究逢闰年请木匠制作,材质以柏木为上品,其次为松木,其它杂木不用。棺材有“四独”、“八仙”、“十条头”和“十二条头”之说,数字多少代表棺材是由多少块板材做成,数字越少,板材较厚为上等,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棺材制作时雕刻二十四孝,棺盖多为龙凤图和百子百福图,还有的雕刻着八仙过海,小头档讲究男为福寿图,女为莲花图。现在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比较宽裕,都是老人过世后在寿木店根据经济情况和主家要求选择购买。图片

  与此同时儿子儿媳前去通知左邻右舍男女都来帮忙,北社村是人杰地灵礼仪之村,多少年来涌现出德高望重、文化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礼仪知识广、比较出名的总执事,也就是村民口中常说的相奉,安葬前总执事对所有参加人员进行分工,主要有搭奠棚、客棚、订乐队、请厨师、立炉灶、买菜烟酒,绷挽幛、供桌櫈、餐具等,妇女蒸馍做菜。待以上事情完成,拟定执事单,由毛笔字写得好的书写执事单张贴门口显眼之处,帮忙之人各执其事。

  在确定好总执事后,由总执事安排专人请风水先生看穴,安排修坟打墓。也有提前用砖固好墓室的。北社村多面临沟,沟底有水源,尽是好穴位。常言说:背是儿女水是财,面山带得功名来。沟塬坡滩之地有了依山主人丁傍水主财之优势,风水先生会根据死者的年龄、属相与断气时辰和当年的流年,按照“头枕山、脚登水”要有“后靠”的规则选一块合适的穴位,敬土神,进行奠酒,意即请土神接纳亡者,接着开工打墓。坟地讲究长子动土,后由邻居帮忙打墓,中途儿子、女婿要到地里招呼打墓的并送烟酒之类,以尽孝道。

  回到家中,先生要看是否重丧有无央煞。并书写服牌、铭七斋单、引魂帆、挽联等,确定丧事日期。之后主家及时派人向亲朋好友报丧,通知入殓和送葬时间。但对到老外家,也就是男的舅家,女的娘家的报丧务必由死者的长子去报,报丧时儿子要作揖,以双膝跪地,行叩头礼,并陈述死者的死因、死亡时间和出殡日期等。

  在北社村孝衣也分重孝和轻孝,重孝就是直属子女,也就是儿子,女儿和孙子等,这之间还有末出五服的堂兄和侄儿辈,重孝男丁穿一筒白大孝衣,脚穿白鞋,头缠白布,女性穿白上衣和白裤子,脚穿白鞋,轻孝就是女婿和外戚,只需要一块白布衣服,现在多穿医院医生的白工作服。

  在举行葬礼的头一天,也就是亡者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夜晚,孝子和近亲要彻夜守灵,叫“坐夜”。天擦黑北社村左邻右舍巷院中的老者和村中有头脸的人纷纷来到主家,在灵前烧香酹酒祭奠,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惜别之情,叫做告斋。在别人叩拜时候,儿子跟孙子在旁边回礼,女儿一般跪在桌子旁边痛哭。

  举行葬礼当天,主家请来的乐人要五六点到,一般是乐人来后先打开场,唱祭神戏,以求神仙保佑,过事平安。紧接着男孝子去已故祖宗坟地请魂,请魂由家长引路,在乐人的吹奏下,去祖坟燃香烧纸,把祖宗灵魂请回一同享祭,女孝子在回来村口接魂,完事后男孝子和乐人前往本家族迎接已故前人牌位或遗像,请回的祖灵按列祖列宗的辈份摆放牌位,辈份高者在上,辈份小者在下,不能平列。接下来看厨师乐队奏哀乐,迎早饭三献礼,众孝子按辈份长幼次序跪拜,依次捧祭品献于死者灵前,其间乐队打点侑食,祭奠乐队唱戏,上饭完毕,所有执事人员吃早餐,过去是大碗席,现在多是麦子泡。

  前期工作做完,亲朋好友陆续到来,祭奠按亲疏远近依次进行,一般客人先上香祭奠然后上礼,重要亲戚先报到孝子孝孙要到村口迎接,主要是女家行重礼,来时全纸扎、香、蜡、纸包、被子、烟、酒、果子、花馍、老虎、五墩油云、全猪首、茶席、酒席、饭席、衣料以齐答谢全体执事人员的纪念品,纪念品大部分为电热水壶、不锈钢盆、电饭锅、床单、夏凉被等其他生活用品,多为村民喜爱,有时还要线给孝子孝孙搭红,以褒其孝。

  女子家是重要客人,来时要请相奉,迎接时一般靠后,其它重亲戚过去也抬全食饹,现讲究实惠以米面油为祭品,客迎过来后,上香点戏祭奠行礼。女家最为隆重,来时请他们村的相奉主持祭奠议程,打点、击鼓、侑食,以对老人哀悼。其他亲戚也来带相奉行礼仪,以防失礼。所有来的客人客棚就坐。过去是九碗席,现在是三八席招待,席间主家媳妇散发缠头布,以对已故老人的尊敬。图片

  主客祭奠完毕,襄呼便安排抬棺入殓,入殓时,亡人遗体不能被阳光照射,如果阳光照射到遗体,会导致亡人魂飞魄散,是不吉利的征兆。入殓时先要“稳灵”,即安放棺材、搭灵席、灵桌、挂棺帐。再求得舅家或娘家来人的认可,一般他们都要“挑点毛病,谈嫌点不是”,以示“负责”,再在灵柩前的殓表也就是名旌条子安放“金童玉女”,入殓时要求男女孝子基本到齐。

  棺内撒冥币、硬币、籽棉、柏叶后铺褥子,亡人入棺、盖好被子,盖被子也是有讲究的,儿子孙子辈铺褥子,铺褥子根据关系由远及近,儿子褥子要贴身,女儿孙女辈盖被子,盖被子也是根据关系由近及远,女儿被子要贴身,随后用亡人旧衣服垫实空障,由客头带领全体孝子向遗体告别,客头一般是由亡者是男为舅家人、亡者是男女为娘家人担任,遗体告别完后盖上棺盖。

  与此同时门外鸣炮、搭尸轿、相奉点纸,奏乐成服,由主家给子侄散发的白布,由头上向后下垂4尺左右至腰打折系麻绳而下垂,这也叫下头,也是披麻戴孝,孝男孝女成服佩戴眼罩,在灵前或棺前为外甥女婿搭白褂子。随后给男孝子发柳棍,接着主客奠尸轿并分别鸣炮,女孝子跪在尸轿右侧,男孝子跪在尸轿左边并给客人谢礼,祭奠完毕返回灵前点纸由客头同男主孝破纸盆,同时起灵于轿上,其它孝子男左女右跪在轿两边,乐队围灵棂左转三圈右绕三圈,以示哀鸣。

  主持人宣读追悼会议程,奏哀乐、敬献花圈、致悼词、搭红、主家致答谢词等。灵棂前一般唱大哭灵、打三园鼓、大过轿、吹火等,最后鸣炮一路走好。过去抬尸轿由八人抬、十二人抬,抬埋时不论路途远近,中途不能落轿,现在租用灵车。送往墓地时,女孝子要先哭往墓地,男孝子扯牵,长布拴在灵柩上用手拉着前行。灵前有打引魂幡的,拿花圈的,灵棂后边鼓乐随行。

  到地里,儿子下到墓坑,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清扫墓坑,打扫干净后上来。下葬正式开始,由相奉安排年轻人用绳索绑住棺材放入墓道,再推向墓穴,此时地面上孝子孝孙是禁哭的。灵柩安放到墓坑,由儿子和至亲男儿们将棺材按方位摆好,对死者做最后的整容,盖完所有被子,把铭旌盖在棺材上。点上长明灯,陪葬品摆放在墓窑内,用手中锹把脚印铲扫干净,从墓道通回,帮忙之人用墓门石封住墓坑口。

  这时村落左邻右舍帮忙人拿锹卷土填墓,大家都是自愿扛着铁锨来的,人数的多少与死者平日的人品有关。现在多数主家用铲车填土,图的省事,等坟头成样再由帮忙之人进行整理,期间乐人奏乐,主家要大恸哭声,孝子向填墓帮忙之人谢礼,相奉将“丧棍”按辈分大小依次插在坟头,插上花圈,烧纸祭奠。

  在下葬的时候,已亡老人的大儿媳需要从墓四个方向取一些土回来,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撂土。老辈人讲:坟墓上的土是神土,能够生万物,家道兴旺,在北社村,以前家家户户都是靠天吃饭的,种地是庄稼人生命根本,而去世老人墓穴是找人看过的,风水是比较好的。撂土是希望墓穴的好风水能够带动到家里面,让家庭美满,家庭收入会越来越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庄稼从土里面长出来,结出果实,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从地里回来后,到了村口,参加葬礼的女儿媳妇和孙女辈每到一个路口,就要三叩礼,磕三个头,回到家中孝子要在主前磕头,乐队在相奉的指挥下,迎三献礼,跪酒、侑食祭奠、鸣炮开棚,重要客人答谢厨师、相奉、茶房、礼房、锅上等帮忙之人,送完客主家要招待所有帮忙的工作人员。

  入土为安,儿女傍晚还要连续三天的“打怕”,方式是先焚化纸钱或麦草于坟周,然后从墓堆左绕三圈、右绕三圈,孝子口念:“左三匝、右三匝、你娃给你打怕怕,是狼是虎不怕它。”意为给死者的亡魂壮胆。第二夜在半路举行,第三夜在村口举行。去时在路上遇见人不能答话,回来时女孝子要在大门口接应,陪同哭到灵牌前。

  入土第三日,主家早上要早早起来,与女儿和至亲之人前去圆坟,行圆坟礼,为坟培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以后要按照原先阴阳先生书写的“七斋表”,每七天烧纸祭奠一回,七七为尽七,尽七不烧纸,五十烧纸一回,待百日烧纸连同主楼一并烧。以后每周年、死者生日和清明节烧纸祭奠。

  在北社村,儿女要为亡者守孝,三年内不得婚娶,不穿艳丽的衣服,春节门上只贴黄纸对联,字用黑色颜料书写,忌用红纸,逢年过节要在亡者遗像前祭献饭食。三年期满也要过事,村民称之为换服,表示三年守孝已满,三周年过事和丧葬一样,祭礼极为隆重,亲友皆至,所送祭品大致与下葬时相同,进坟烧纸,祭奠脱孝服披红,其目的就是奠礼换服。要请吹鼓手,进行“三献礼”,父母双亡要立墓碑。

  主家门上早晨贴白纸对联,墓地回来午饭前改贴红纸对联。孝子全身穿白戴孝,到坟前烧纸祭奠,祭毕当场脱掉孝服,换上常服,并将换下的孝服在火上一燎,回到门口,从墙上扔至院内,以兆“服去福来”。三年守孝期满,儿女恢复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除年节祭拜和清明扫墓外,不再举行其他悼念活动。

  北社村丧葬文化体现了长幼有序,在北社村再无能的老大,也有专门的"待遇”,家里老小的社会地位再高,也不能超越礼数。在丧事中,老大是主事的。无论是迎饭、施礼、祭拜等,都是老大在先,其余依序。殡前扫墓,必须是老大媳妇去。十字路口祭奠,是老大摔孝盆。这些都展示了长幼有序的道理。

  在葬礼过程中,主家是邀请鼓吹乐班子,使用的乐器主要是唢呐、喇叭、鼓、锣、板和小饶等,奏出的祭拜音乐也是粗犷豪放、大起大和和古老凄美,乐人一入主家,开场白唢呐声悲怆地破空而来,悲凉调子告诉人们:有人死了,也宣布主家丧礼正式启动。入殓时候,音乐最为悲壮,痛彻肝肺、令人涕泪齐迸。施礼献饭时,音乐舒缓有度,令孝子回忆逝者的事迹功德。起灵时,音乐又达到一个高峰,因为逝者将要永远离去。送埋路上,音乐又变得轻松悠扬,用来舒缓调节孝子孝孙连日来的悲伤,以免引起孝子孝孙和亲朋好友过于悲痛。

  如今北社村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提倡节俭,老人仪式变得比较简单,周年和三年至亲也就是儿女们烧纸换服就可以,准备上几席饭把来客热情招待,有条件好的人家一同立碑、并举行揭碑仪式,男为舅家人,女为娘家人。过三周年时不论穷富都讲究写牌位,三年后灵魂转成神了.把灵位变成神位。三年过后每年烧纸三回,上坟给老人送寒衣,时间是“冬至黄昏年半夜,十月一鸡叫罢,清明上坟要记下”,这个传统习俗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以怀念已故亲人。

  村风民俗是北社村落的灵魂,规范着村民行为,有着凝心聚力的魅力。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物换星移,一些村风民俗渐渐消失,尤其是中壮年出外打工,青年一代外出上大学,毕业后远离家乡创业,村子里人口越来越少,缺少了青壮年这一传承载体,许多极具传统色彩的村风民俗与生活方式渐行渐远,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片段。而远在异乡的北社人,村风民俗无疑成为慰藉其乡愁的灵丹妙药,如听一曲乡音,吃一餐家乡饭菜,都会找到回家的感觉。

 

来源:党委办 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