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UICK NAVIGATION

北社村风民俗之七:过年

创建时间:2022-06-16

 

村民说的过年也就是过春节,在我儿时,父母常讲“年”的故事。说是在远古时期,有种凶兽叫作“年”,每到岁末都会出来食人,弄得人心惶惶,在与其对抗中,人们发现“年”特别惧怕响声和火光,一旦“年”出现,人们就燃起大火,将竹节放进大火里,发出爆炸声,凶兽“年”见了逃之夭夭,这虽是一个传说,但是也是人们在岁末,不愿意回忆过往生活的阴影,有种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

 今儿七明儿八,吃了腊八过年‘恰’。腊八也就是腊月初八,也叫长工节,从这天起村民过的就进入了倒计时。腊月初七晚上,村民家里提前泡好黄豆、绿豆、黑豆、豇豆、花生等八种豆子。到腊月初八早晨家家户户擀好一大案子的面,切成旗花面片,用猪肉、豆腐、白萝卜、红萝卜、木耳、黄花菜等做成臊子。然后烧水把前天晚上泡好的八种豆子煮熟,再把面条下进去,面条煮得差不多了再把做好的蔬菜臊子倒进锅里,调好调料,全家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面,这样就算过了腊八节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好了,现在都一般是早上喝腊八粥,中午吃腊八面的。

 过了腊八节,小孩排队打爆米花,吃着爆米花期待着过年,穿新衣放鞭炮要压岁钱,大人买年画、新衣、新鞋,为家人购置年货。旧时北社村,一年到头,基本上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而那时邻村集市,一过腊月初八,每逢集市便是人山人海。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是北社村民的“过小年”。每家每户都要“祭灶”,在灶台上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祈求新的一年过得温饱。过完了小年,村里人自家有养猪,到了年关头,卖个好价,弥补家中开销,也有提供给杀猪,给自己留点过年用,杀猪时围观者人多,要的人也多,不等一个猪宰完,就被分得所剩无几。村东头有个粉房,用黄豆做豆腐,用土豆红薯挂粉条,年前几天人来人往,多是准备年货之人,还有的村民到集市买点蔬菜、对联和鞭炮,为过年做好准备。图片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随后大人小孩齐动手,家家户户要“扫舍”,也就是打扫卫生。将家里屋前屋后,窑里院落,甚至拐角都要打扫得一尘不染。将窗户和房门上重洗糊上白纸,贴上大红色的窗花,窑墙贴报纸或年画。到了腊月二十七或二十九,每家每户要煮肉炸干果做蒸碗,都要蒸几笼馍馍,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所以就有着“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民俗。等到月近也就是大年三十早晨,家家户户在屋里挂上年画,用面粉打一些糨糊,贴上门神秦琼和尉迟敬德,最后庄重地贴上春联,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村民美好愿望,也有自家编找人写,等春节拜访之人给予点评。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有月穷岁尽之意,也是全家团圆的日子。过年要祭祖,这既是对祖先的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举家要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悬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祭拜者点上香烛,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在外地的要千里迢迢赶回家团聚。入夜后村落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里或田地坟头燃起运火,夜幕降临,爆竹燃放声接二连三,到了十二点后,爆竹声此起彼伏,一潮高过一潮,而这时村里每家每户基本上是通宵达旦不睡觉,谓之守夜(岁),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全家人坐在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吃饺子是祖辈留下的规矩,有着美好的传说,饺的原名叫“角”。年三十晚上吃饺子,说是“更岁交子”,有辞旧迎新之意。图片

 正月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稍作收拾,各家男人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女人煮饺子,因饺子酷似元宝,预示着这个家庭“招财进宝”,也有的在饺子里包上硬币,以能吃到意寓新的一年“有福气”。吃完饺子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它预示着镇岁、祛病、避邪、祈福等,是长者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饭后稍作收拾,就是“串门子”。“串门子”实际上是本家族中晚辈到长辈家拜年。吃完新年的第一顿饭后,晚辈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要主动带着孩子到本家族中的长辈家里去串门子拜年,恭祝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前半天是去自家屋拜年,后半天是与发小同龄人相聚,打牌喝酒聊天。

 初一这天村里人逍遥自在,如果辛苦干活,预示着来年将特别劳累。家里不能向外倒水,用老辈人话讲:水就是财,财当然不可以往外倒,只能从外面往家里挑水,倒在水缸里,也就是说把财倒进了自己家里。大清早起床,不能梳头,不能动刀子,这是不吉利的,等过了中午十二点才可以做这些事。不能动针线,主要是指女子不做针线活,特别是晚上,动了针,自己的孩子容易产生奇奇怪怪的病;不能动扫帚,说是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扫地意味着扫走运气和破财,这天讲究不出门,不能走亲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

 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女儿与女婿拜丈母娘,这一天,丈母娘要做好酒好菜招待自家女婿。也有儿女去外婆外爷家,接下来几天就开始走亲访友,骑自行车,拉架子车,带份礼物,欢欢喜喜地带着一家老小去拜年,道一声新年好,全家乐呵呵。

 正月初五要打穷。这一天一大早就要放鞭炮,把家里的贫穷都打出去,放炮要早,晚了,别人家的穷就跑到自己家了。况且这一天,不能去别人家瞎转悠,免得把自家的穷气带给别人。七不出八不入,老人们讲究出行要看老皇历,说正月初七是“人七”和正月十二是老鼠嫁女儿的节日,只能老老实实呆在自己家里,不适合出远门,不吉利,不安全。初八不能从外地回自己的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称为“追节”,舅舅要带着灯笼和自家用面蒸的鱼到外甥家,给外甥“送灯”,十五那天,家里有儿女,每个人手里打着灯笼玩耍,满村巷道乌黑黑,尽是灯闪闪。

 春节初五刚过,在北社村就陆陆续续有人敲锣打鼓,是引逗更多村民加入队伍,为元宵节打社火做准备,社火是村民对年味的挽留,更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村民穿着戏装,进行化妆,以各色彩旗装饰,以绕杆为指挥的规模宏大的综合艺术活动。社火是一种村落艺术,阵容是一条龙。锣鼓阵牵头,锣鼓队调得是“双摆套”,配器齐全,气势磅礴,很讲究起承转合和抑扬顿挫,队伍中穿插高跷、秧歌、旱船、竹马等表演形式,热闹时有舞狮子,放焰火和猜灯谜活动。锣鼓阵一般按队排列,边敲边舞,时行时停。社火尾子由两人扮成丑角,一男一女,边舞边逗,打闹取乐。原先村里打社火一般用于祭祀活动,现时打社火以娱乐为主,重在参与,图个快乐。

过完十五,年就算过完了。正月十六“游百病”,这一天,妇女们要放下手中的活计,更不能动针线。大家要结伴转转,要在游走中把自己身体的不适和心头的烦恼丢掉。此后不久就是二月二,也是龙抬头节,节日前夕,要撑开磨盘,支起捶布石,意在不压龙头,图个吉利,二月二村民闲游,称为坐时节,家家户户多吃年时储藏的干花馍,称之“蛟虫”,也有炒玉米花或炒黄豆,用面粉做其子豆,给大人小孩剃头理发,昭示着新年新气象。

 到了清明,除了踏青扫墓,有的家户还架起了秋千,工作之余与小孩争着荡秋千;到了立春,要给孩子吊春穗,到了端午,家家户户采蒲叶包粽子煮鸡蛋,有的家庭还喝雄黄酒戴香包,将雄黄酒涂于小孩头额、耳鼻和手足心,说是避百虫用来防身;到了中秋,家家户户用面粉做一撂一撂蒸饼,到亲戚家送蒸饼,现在月饼代替了蒸饼,但送的礼仪并没有改变;在村里七夕节也是乞巧节,有长巧芽、献巧娘和唱巧歌活动,到重阳节,有吃重阳糕习俗,村民用糖、油和小麦面粉填作红枣做成糕,有冬至吃羊肉水饼,五豆节喝五豆饭习俗。

 因为节日,村民有了生活节奏,划分了时序节点,也区分了日常生活和神圣时刻,节日让村民日常生活的得到升华,成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纽带,是北社村历史文化的延续,是北社村风民俗的习惯传承,是村民集体意志的凝聚,更能让村民在节日氛围中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乡愁记忆,建设美好幸福生活。

来源:党委办  木子